假肢制作师:为患者找到生活的新“支点”

2022-12-31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熊茜雯)“你穿着走走看,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我们及时调整。”12月3日上午,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辅助器具治疗部假肢制作师徐亮正在为肢残患者肖大爷调试新假肢。

  徐亮为肖大爷调试假肢

  1973年,肖大爷在工作中受伤导致双腿截肢。事故发生后的近50年里,肖大爷一直穿戴传统的铝腿假肢。“传统的铝腿假肢有10来斤,也没有从人体工学的角度考虑受力点,近年逐步被淘汰了。”徐亮说。

  徐亮给肖大爷换了骨骼式小腿假肢。“骨骼式小腿假肢只有1.5公斤,受力方式和承重位置也经过了改良。肖大爷的年纪大了,轻便舒适的假肢更适合他。”徐亮表示,每一具假肢都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材料和穿戴方式。根据患者的需求,还可以制作运动假肢、智能假肢以及可以调节后跟高度的假肢等。

  训练室里,肖大爷穿戴上新假肢,一边进行步行训练,一边称赞假肢舒适。

  徐亮的工作还没有结束,穿上假肢后,他还要持续观察患者的步态,及时调整假肢的高度和软硬度。肖大爷确认新假肢没有不适感之后,徐亮还要在假肢的合金管外包装海绵,将假肢塑造成正常腿型。

  假肢制作有残肢取型、修型、接受腔制作、配件组装等多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是接受腔的制作。接受腔是直接连接患者残肢和假肢的部件,承担着悬吊、承重、控制等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许多需要手工制作的部件已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但接受腔仍需要假肢制作师手工制作。“每个患者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以及残肢状况都不一样,所以接受腔必须根据患者的情况‘量身定做’。”徐亮说。

  从1995年至今,徐亮已在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工作了近30年,制作假肢1000余具。在他接诊的患者中,年纪最小的仅3岁,最大的近90岁。“很多患者在安装假肢站起来后热泪盈眶,我看到他们重拾生活的希望,发自内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除了接诊自费患者,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还启动了为省内社会困难肢残患者免费配置普及型假肢的助行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假肢制作师到各个乡镇为社会困难肢残患者免费安装假肢,改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截至目前,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已服务超1万名肢残患者。

  “假肢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许多患者生活的新‘支点’。作为假肢制作师,我们除了要具备医学知识、人体力学知识,还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注重人文关怀。”贵州省肢体康复中心辅助器具治疗部主任陈志波告诉记者,随着生产工艺的进步、材料的升级换代及学科专业的发展,假肢制作的时间从两周缩短到了3天,舒适度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