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家公益咖啡馆走出了很多残障咖啡师、茶饮师、烘焙师

2024-03-13

  “广州一些中型的连锁茶饮店,员工流动性很大,只要残障员工能够培训好,就是双赢。残疾人很乐意做、茶饮店也很有需求。”在广州荔湾区逢源街的“一心一益公益咖啡馆”内,创始人张倩昕兴奋地告诉记者,广州某连锁品牌今年将开超过40个门店,每个门店可能会安排1至3名残疾人员工。

  作为视障人士,张倩昕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入编制”的机会,选择创业。这位先天视障人士中少有的研究生,创立了华南首个重点为视障人士服务的社会组织——融爱社会服务中心,致力于帮助更多视障人士自立自强。现在,省内很多视障人士都在她这里学习如何冲泡咖啡,希望成为一名咖啡师。在广州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视障人士一样能勇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工作。

  帮助残障人士寻找社会位置

  提起视障人士的工作岗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盲人按摩”。似乎除了“盲人按摩”,想不出第二个适合视障人士的岗位。其实,很多视障人士并不喜欢或者不适合这一行。现在,他们有了更多、更时尚的工作选择。

  “视障人士也可以挑选工作的。”在“一心一益公益咖啡馆”,可以学习如何炮制咖啡、调制茶饮、做蛋糕饼干,以及手工劳作。张倩昕介绍,这里走出了很多咖啡师、茶饮师、烘焙师……

  “工作,不仅仅能增加收入,更能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张倩昕表示,哪怕是最不擅长交际的智力障碍人士,也可以学习制作手工花——领取材料回家做。工作一段时间后,残障人士的交际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升,然后再去学习其它技能。

  采访当天,张倩昕多次强调工作对于残障人士的重要性。她说,并非只有全职工作才叫就业,任何增加收入的,哪怕灵活就业,对于残障人士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形式,因为这会让他们跟社会有良好的联系。她认为,一旦没有联系,很多残障人士的心态会渐渐崩塌。

  “很多时候,这些残障人士对一些工作确实做得比健全人更好,因为他们更专注。”张倩昕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名社工,希望自己去做残障人士的支持者,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

  自信、人际沟通与技能同样重要

  “我这里只是过渡,我并不希望这些残障人士在我这里长期待着。我希望他们在我这里得到实训后,能够完全独立去胜任外面的工作。只是这个过程需要社工的支持。”张倩昕向记者表示,很多针对残障人士的培训项目都只重视技能培训,而没有关注到真实的就业技能。

  比如,残障咖啡师除了会冲调咖啡,还需要学会一个很关键的技能——人际沟通。顾客来到店内,残障咖啡师如何跟顾客打交道?只会烘焙出好吃的面包、冲调好喝的咖啡,显然是不够的。残障人士更需要知道,在咖啡店、茶饮店、面包店内工作,应如何跟客户沟通、与同事沟通、与上级沟通。

  张倩昕向记者表示,很多从特殊教育体系中出来的残障人士并不具备“就业综合能力”。很多残障人士只是学会了冲咖啡、烘焙等基础技能就被直接推向市场,他们甚至不会制作自己的简历,也从来没有经历过面试,这样自然无法成功就业。在经过多次被拒绝、辞退的打击后,一些人自信心受挫,就不再想去就业。这对于他们自己以及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这正是在我们这里过渡的重要性。我们这里是真实的工作环境。”

  积极说服企业接纳残障员工

  除了培训残障员工,张倩昕说,现在她的重要工作是积极说服企业接纳残疾人员工。尽管国家对残疾人就业保障和就业优惠非常好,但企业在录用残疾人时依然有很多顾虑,所以她也在做企业工作,尽量给企业匹配可以胜任岗位的残障员工。“首先,让能力较高的残障人士先去就业,其他人则继续留在我这里接受培训。”

  作为一名社工,张倩昕要跟不同行业、品牌去对接,说服这些企业安置残障人士。多年下来,她积累了不少经验,甚至创新拓展出不少新模式。比如,对于部分残障人士,她推出了“残健共用”就业模式——残疾人可以跟他们的家属一起就业。这个模式尤其适用于心智障碍者。因为一名心智障碍的孩子,本身就需要有一个监护人每天跟着他,因此可以让他们两人一起去就业。

  她表示,很多家庭并不关注有多少回报,更多的是希望残障人士能参与社会。

  初心不变,加油前行

  “我毕业时,其实有机会选择入职残联、图书馆这样的单位,但当时就觉得省内没有专门为视障人士服务的社工机构,所以我选择了自主创业,创办了融爱机构。”张倩昕表示,作为残障人士,自己可以理解残障人士面对要回到社会那种内心的挣扎。“这条路我走过知道很难,那我‘吃过一次螃蟹,再把路铺好一点’,如果能让后面的视障朋友走得更顺一点,那我这次‘吃螃蟹’就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也是‘一心一益’品牌创立的初衷。”

  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张倩昕表示:“别说社会不理解,家人也不理解。”但张倩昕表示,国家有不少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和服务政策,促进残障人士就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非常好,唯一需要的就是“落地”,真正惠及到基层特殊人群身上,而这恰恰需要基层的社会服务。正是这份初心,支撑她一直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