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个全国爱耳日 科技助听 共享美好生活

2024-03-11

  2024年3月3日是第2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日前,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第二十五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旨在加强听力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听力健康意识,推进《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施。

  听力障碍又称“听障”,即听觉系统功能的减退或损失。听力障碍可覆盖全人群,其中老年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我国听力障碍残疾人数约2780万,中老年群体是听力障碍和听力损失人群的主体。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占比为51.61%。《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蓝皮书显示,我国老年听障患者约占老龄人口的30%,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听力障碍的比例为11.4%。另根据《中国听力健康现状及发展趋势》中的统计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30%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数字上升到约50%。

  01 从“爱耳日”到“世界听力日”的中国贡献

  1998年5月,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邓朴方、万选蓉等多名全国政协委员正式递交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做出批复:“卫生部办公厅将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商议,以求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把耳聋预防工作做好”。2000年,中国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等10部门经过认真调查论证,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2007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残联主办,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承办的“首届国际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专家、学者800余人出席了会议,在此次会议中发布了《北京宣言》,同时提出了设立国际爱耳日的倡议。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的3月3日确定为“世界听力日”,并参考全国“爱耳日”的主题确立当年的“世界听力日”活动主题,中国的“爱耳日”自此成为了世界的“爱耳日”。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首次采用我国“爱耳日”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肯定,也是我国对全球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02 科学用耳、减少听力损失的四点建议

  在第25个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来自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胡明接受了采访。她表示,要重视听力健康,科学爱耳用耳,尤其要提高对听力损失的认识。

  胡明表示,听力损失不分年龄,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年龄增长、耳科疾病、噪声暴露、遗传因素以及代谢性疾病等。听力损失和由听力损失引起的交流障碍,不仅对个人社交、心理、认知发展等产生影响,还可能带来一些严重的危害,例如会降低个人的避险能力,增加发生人身意外的可能。另外也可能导致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有研究显示,听力损失与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加速下降有密切的关系。

  老年听障社会问题调研报告《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助听器的使用率仅有5%至10%。一方面,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有助听器的存在,并认为“耳背”不需要治疗;另一方面,助听器价格贵、效果达不到预期、使用麻烦和外观不佳都会使老年人不愿使用助听器。同时,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存在较大缺口,许多听障老人较难得到专业的验配服务,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不合适的助听器戴上后会产生“啸叫”,大大降低使用率。

  “助听器是补偿老年人听力损失的有效工具,通过专业的助听器验配和佩戴,80%以上的听障者能获得良好的听力改善。”胡明介绍,对于极重度耳聋患儿和依靠助听器不能进行正常听觉语言交流的成人则可考虑直接进行人工耳蜗植入。

  科学用耳、减少听力损失的四点建议

  一是适度使用耳机,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减少入耳式耳机等设备的使用时间,以减少听力损伤。使用耳机要做到三个“60”(不超过60分贝、不超过总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1小时后还需戴耳机学习或工作,建议至少让耳朵休息半小时后再继续。

  二是科学使用耳塞,使用耳塞会阻碍耳道排放湿气,可能引起耳道内的皮肤炎症以及因耳道压力变化引起耳痛等病症。需要佩戴耳塞时,应注意保持耳塞的清洁、干燥,或选择一次性耳塞,减少反复使用。

  三是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耳部清理,避免因使用器具清洁消毒不到位,造成真菌性耳道炎等。

  四是定期检查听力,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发现有听力下降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听力测试和评估,选择合适的干预措施,如药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如果出现听力突然下降的突发性耳聋,应尽快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