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喘气工程”照亮重度残疾人照护者

2024-03-10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有622万残疾人,其中重度残疾人超过123万人,需要父母、儿女、伴侣或者兄弟姐妹常年照顾。对于他们而言,漫长的照护过程,意味着要面临一场对自身和家庭的马拉松式的“耗竭”,他们渴望来自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这个痛点问题,2019年,四川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推出“助残陀螺人喘气工程”公益项目,在宜宾市江安县率先发起实施。该项目借助轻度残疾人帮助重度残疾人的新型陪护服务模式,招募轻度残疾人并提供家政服务技能专业培训,让轻度残疾人找到一份工作、重度残疾人得到专业照料,同时,也让长期照料重度残疾人的家人能停下来喘口气、歇一歇。

  项目实施以来,开展减负工程实施115户、济困工程3210人次、救心工程1366人次、授渔工程48人。项目深受残疾人家庭的称赞,获得省市县各级表彰奖励25项,为社会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项目正在全省推广。

  “陀螺人”是指照顾重度残疾人的亲友,他们每天就像陀螺一样旋转奔忙。虽然不是残疾人,但他们时刻品尝着残疾人的艰辛和痛苦,“这个群体非常需要有人帮一把手,给他们片刻喘息机会。扶助对象从单一的残疾人变成残疾人家庭,目标范围的改变,更能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解决问题。”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税益中说。

  轻度残疾人:“我也能实现自尊、自信和自立”

  减负、济困、救心、授渔,是“助残陀螺人喘气工程”的四大服务。其中,“助残陀螺人喘气工程”减负服务的开展不仅使重度残疾家庭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让轻度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为重度残疾人家庭上门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帮助买菜做饭,甚至按摩理疗、健康体检、剪头洗衣、修门整锁、交心谈心等等,志愿者让照顾者们可以获得片刻喘息的机会,短暂地从照顾者的身份中走出来,休息之后,再回去。

  家住宜宾市江安县大妙镇的轻度残疾人张金福是减负服务爱心志愿者之一,也是该服务走进大妙镇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参加项目既让我有机会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照顾家里人。”张金福说,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自己在陪护方面越来越专业,“残疾朋友不会因为我手脚慢而责怪我,反而常常受到他们的感谢和夸奖,我感到很开心,很幸运能加入这个大家庭。”

  张清也是在工程刚刚启动时,就成为了减负服务爱心志愿者。离异的她独自抚养着女儿,既没有太多工作技能,腿脚又略微不便,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加入“助残陀螺人喘气工程”减负服务队伍后,灵活的工作时间让她既有了收入又能顾全家里,“这让我能够实现自尊、自信和自立。”

  重度残疾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关心”

  “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就会拖累人。”看着每天吃力地照顾自己,还要料理家里的农活的老伴,71岁赵香敏(化名)语气里充满自责。因病致肢残一级,赵香敏下半身完全不能动,孩子常年在外务工补贴家用,仅剩70多岁的老伴一直陪在身边,照顾她的生活起居,料理着家里的菜园。

  被列入“助残陀螺人喘气工程”公益项目帮扶对象后,志愿者们每周定期上门服务,帮赵香敏洗头洗澡,收拾家里,谈心话家常。持续了两年多的沟通,让赵香敏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不再将“自己就是个累赘”挂在嘴边。

  “奶奶已经80多岁了,本来是该享福的年纪,还要照顾我们姐妹俩,太辛苦了”。30岁的代双惠和姐姐代双贤是双胞胎姐妹,因为肢体残疾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开了一个小卖部挣钱养家,照顾姐妹俩的重担就压在了代年迈的奶奶身上。志愿者们来到代双惠家,给姐妹俩洗头、剪指甲,帮助代双惠奶奶做家务。

  以后每次知道项目工作人员要来家里,代双惠就早早地撑着竹椅在家门口迎接。“志愿者们给我们姐妹俩提供帮助,鼓励我们坚强地面对生活。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关心,感受到了社会和家人对我们爱。”代双惠说。

  “我们按照项目产品化、产品品牌化的思路,设立专项基金。”税益中表示,根据“陀螺人”家庭的需求,服务内容从最初的家政服务等拓展到四大服务功能,并推出“陀螺人喘气包”,使项目形成闭环,长效发展。